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原创 -> 今日网闻
【地评线】贺兰山网评:田畴织锦绣,中国碗里的“硬核”底气
2025-09-18 08:40:08   
2025-09-18 08:40:08    来源:宁夏新闻网

 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1.4万亿斤,水产品总产量持续36年居全球第一,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,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……9月16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会上介绍,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(9月17日《经济日报》)

  “洪范八政,食为政首。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。中国以占世界9%的耕地养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,这一成就背后不仅是产量数字的突破,更是一场从政策布局到科技赋能、从生产结构到供给体系的系统性变革。我国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,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,棉油糖产能稳步提升,各类农产品供给丰富多样,国家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,充分映照出中国饭碗的厚重底气。

  这份底气源于“藏粮于地”与“藏粮于技”的深度融合。高标准农田建设超过10亿亩,农机机械化率超75%,良种覆盖率超96%,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人力为主转向科技驱动为主。更关键的是,单产提升行动将试验田的高产技术推向广阔农田,种业振兴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,大豆自给率提高4个百分点,食用油自给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。农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与结构并重的新阶段。

  中国粮食安全的成色,还体现在供给体系的多元化转型。如今,“粮食”已超越传统谷物范畴,延伸至肉蛋奶、水产品、设施果蔬和菌藻生物等多元领域。肉蛋奶人均消费量超越世界平均水平,水产品总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,设施农业使草莓、樱桃四季可期,食用菌产量占全球85%。这一切丰富了百姓餐桌,也构建起一个抗风险能力强、营养结构优化的新型食物供给系统。

  农业科技是这场变革的隐形引擎。63.2%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背后,是全国80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、12万科研人员的持续攻坚。从抗病节水小麦到智能采棉机,从深远海养殖平台到作物基因挖掘,科技创新正跳出论文专利的范畴,真正转化为田间的生产力。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,让超过1000家企业参与国家农业科技项目,促使科研与产业无缝对接。

  然而,我们仍应清醒认识到,粮食安全始终是一场“进行时”。极端天气频发、国际市场波动、资源约束趋紧,务农群体老龄化、种植成本上升等问题亟待破解。未来需进一步统筹产量与产能、生产与生态、国内与国际的平衡,在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之上,还要藏粮于生态、藏粮于制度。

  中国粮食安全的终极目标,是让国人吃饱吃好,也让农民增收致富、乡村焕发生机。粮食连年丰收,离不开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,离不开亿万农户的辛勤耕耘。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家园,粮食安全才能真正扎根于坚实的土壤之中。

  秋风卷起千重浪,稻香飘遍万亿家。中国饭碗的故事,是国家战略与人民伟力共同写就的史诗。它盛的不只是粮食,更是一个民族的底气、一个国家的根基、一个时代的承诺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忠德)

【编辑】:任岚
【责任编辑】:任岚